关键年看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活水编者按:春山在望,未来可期。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各项重点工作怎么干?央广网推出2024全国系列解读《关键年看》,聚焦高质量发展议题,聆听代表委员建议,展现各地区各行业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拼搏的生机活力。
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记者王迟)“新质生产力”是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行业、领域的代表委员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在他们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关键要素。
“我从1996年创办冷链企业,这么多年来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全国代表、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敏认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的探索创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李敏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新”,第一个体现在科技创新,要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第二个是营销模式要“新”,实现营销模式数字化、国际化转型。第三是要通过精益生产技术和管理,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李敏提到,公司过去主要靠线下销售,而现在数字化、国际化的营销模式赋能,让线上销售的占比越来越高。她透露,现在公司线上销售额占到销售总额的50%以上。“我们依靠品牌化、创新化、国际化,逐渐打开全球市场,在冷链行业树立起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全国,李敏带来了《关于加快传统冷库智能化改造的建议》。她建议推广应用智能化和联网化温控设施设备。通过对冷库温度、制冷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联网上云,运用人工智能使冷库工作在最佳的制冷状态,从而大幅降低冷库能耗,让传统产业跟上时代脚步。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全国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无人驾驶、北斗导航、自动控制,各种智能化农机设备涵盖了播、种、喷、收、运等各个环节,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
赵皖平表示,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的问题。他建议,要从三个方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首先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给农业科研人员赋权,在收入分配上向农业科研人员合理倾斜,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深度释放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动,系统发力,助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最后,要加强农业科研人员及“新农人”的培养力度,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协调联动,不断优化培养机制,加强财政扶持。
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怀进鹏认为,要从打牢基础做起,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推进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好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科学教育,通过开展科学课程,发展兴趣小组等形式,丰富孩子们的科学视野,比如带他们到各种社会相关的科学场馆去考察、寻访、调研。学校也会组织科普活动周,让孩子们沉浸式地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全国代表6t体育平台网址、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向记者分享了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的感悟。
怀进鹏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地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上最热的话题之一。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同行业、领域的代表委员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在他们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