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机器局和毛瑟之王在1903年的时候,驻扎印度的英队悍然入侵。而在这个时候,近在比邻的四川清军却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支援。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川军装备低劣,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四川机器局生产的单发有烟和前膛枪,在当时已经非常落后,根本无法对英军造成威胁。
在此情况下,迫于无奈的四川总督只能拿出巨款,以66.67两银子一支的高价,从湖北汉阳兵工厂和日本采购了3000支小口径无烟。而这平时不修武备,打起仗来才临时抱佛脚采购兵器,当然是肯定来不及的。
所以实际上,由于外购的枪械无法及时装备,在整个英国侵略的过程中,川军一直未能出动兵力支援。而这种情况也深深地刺激了清廷的士大夫们,特别是时任四川总督的锡良,那更是感触最深。他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在于四川机器局虽然能够自产武器,但是所造枪械已经明显落后,急需制造新式武器。
在此情况下,锡良果断上奏清廷,要求像湖北汉阳厂一样,也给四川采购一套新式无烟的生产线。这样的话,就能在大西南建设起一个年产数万的兵工基地,之后一旦云贵川藏等省有事,可以及时进行支援。
应该说锡良的这个建议,那还是很有前瞻性的。而在吃了亏的清廷,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他们不仅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决定派人赴欧洲考察,选购造枪机器,同时带去了一批学生工匠到工厂学习,等待订购的机器制成。
这样等到生产线完成,技术人员也差不多学会了制造技术,运回国安装好机器就可以生产了。这和当年北洋在订购战舰时,直接派出了预定的操作人员刘步蟾等人去监督造船,等船只造成时也已经熟悉了战舰,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做法,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于是在1903年冬, 清廷派出了河南候补道京章世恩、贵州候补道祁祖彝等人出洋,考察各械机器。
而就在清廷的采购团出洋的时候,的形势却急转直下。 在1904年的4月13日,英军占领了江孜。其后藏军虽然精锐尽出,甚至一度了江孜,但终因武器差距太大而失败,英军于1904年8月3日攻陷了拉萨。
拉萨被占领后,十三世连夜出逃去往中国内地避难。在他出走之前,下令由甘丹赤巴洛桑坚赞摄政。而在英军的枪口之下,在荣赫鹏提出的条约草稿八条的基础上,英方和地方政府经过“谈判”拟定了《拉萨条约》稿。1904年9月7日在拉萨布达拉宫,荣赫鹏等7人代表英方签字,甘丹赤巴洛桑坚赞、噶伦、三大寺代表、地方官员会议代表在条约上签字。而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有泰因为秘书人员的劝阻,未在该条约上签字。
清朝外务部见到该条约之后,认为有损中国主权。他们首先将《拉萨条约》英方批准的250万卢比战争赔款,决定由清朝中央代地方偿还,并始终试图“改约”。而对于英国对的蚕食和渗透,当时朝野都大为震惊,各方有识之士都痛感的重要性——特别是意识到藏地与内地的川、滇、青海实为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充实川滇等省的防务,才能真正保证的安全。
其后在清廷的催促和慷慨承诺的拨款之下,章世恩、祁祖彝等人的出国考察团于1904年秋,在德国蜀赫厂订购了制造新式小口径,以及制造和无烟药的全套机器。当时的预定产能为每天能够制成50支、枪刺50把、25,000粒、无烟药75公斤,除此之外,还专门聘请了洋匠三名,回国教授生产技术。
也就是说,如果建成之后,该厂年产将达到18000支、枪刺18000把,900万发,无烟药27000公斤的巨大产能。而这一整套生产线下来,所需花费仅需白银60万两!如果大家还不清楚这是个什么概念的话,可以和同期的汉阳兵工厂对比一下——当年汉阳厂的开办经费可是296万两白银,常年经费初期约40多万两6T SPORTS,后期增加到每年80多万两,到大清朝灭亡时共花费了白银1215万1900两的巨款!而即使这样的高投入,到20世纪初也不过是日产30支,无烟火药600磅,产能每年也同样只是900多万发而已。
而且最关键的是,当时订购的这一生产线所制造的小口径,可不是被淘汰的1888委员会,而是属于新式的毛瑟,而且还是少见的6.5毫米口径。
这当时德军的制式口径,是7.92*57弹,在中国又叫“七九”。而四川局这次订购的毛瑟,使用的却是6.5×55mm弹。
该弹是参照了德国7.92毫米毛瑟枪弹,于189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瑞典军队的,配用于瑞典陆军的M94式、M96式、M38式等和卡宾枪,故称瑞典毛瑟枪弹。而除了瑞典之外,挪威军队也装备该弹,并用于本国的克拉格·约根森,因此也叫挪威6.5mm克拉格弹。
此弹其后一直装备瑞典第一线多年,奥地利、挪威、芬兰、德国、前南斯拉夫等国家也都有生产,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北约的制式7.62×51mm枪弹取代。不过直到今天,瑞典、挪威、丹麦、冰岛仍以其作为射击比赛枪弹。除此之外,它也是美国用于狩猎的外用枪弹之一。而6.5*55的尺寸威力和后坐力都适中,并以精准度极高而闻名于世,是当年综合性能最好的之一。如果考虑到美军下一代是用的尺寸相似的6.8*51弹,那这种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至于发射这种6.5的瑞典毛瑟,则是脱胎于西班牙的7毫米毛瑟M1893,再结合6.5×55mm弹的特征,于1894年完成的。当时首先制成的是供骑兵部队使用的短管卡宾枪型,被称为M1894骑枪。
这M1894骑枪全长950mm,枪管长450mm,全枪质量3.4kg,最初的12000支M1894骑枪由德国毛瑟公司生产,1898年之后则以专利特许的形式由瑞典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自行生产,其批量生产持续到1918年,此后又零星生产到1933年,最终产量达到115000支,算上早期毛瑟公司的产品,总数为127000支。
后来在1896年,又推出了全尺寸的标准,命名为M1896。M1896全长1260mm,枪管长739mm,全枪质量4kg,与之配套的1896型刺刀,则是一款双刃剑式短刺刀,全长335mm,刃长212mm。上述两款枪型就是瑞典毛瑟的基础型号,并在此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瑞典军队的制式。
自1895年M1894骑枪正式投产到1944年停产,瑞典毛瑟的生产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德国毛瑟公司、瑞典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和HVA公司先后承担了该枪的生产,总产量达到75万支之多。
而四川局采购的,其实就是瑞典6.5毫米毛瑟的生产线。根据史料记载,不仅最初的12000支M1894M骑枪是由毛瑟公司生产的,就连1896起初也是毛瑟原厂生产的,直到1898年后才由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特许自产。但是由于生产设备由德国运往瑞典的工作因故拖延,毛瑟公司继续生产该枪直到1900年,这期间两年多时间内,德国6.5毛瑟的产量达到40000支,也就是年产量大约接近两万支。
而根据记载,清廷于1904年秋, 在德国蜀赫厂订购制造新式小口径毛瑟及造、 造无烟药机器全套。 订明分三期交银、 两批交货, 均已抵达正溯江上运,于春夏可陆续到厂。 该项采购共1,561,173马克,折合规银六十余万两。 因原厂地方不够, 另建新厂, 枪厂、 弹厂均已大致建成, 药厂正修建中, 共用银二十余万两。
所以四川局仅用60多万两银子,加上20多万两基建费用,就买到的这年产18000支6.5毫米毛瑟的机器,应该并非巧合,这就是毛瑟厂在瑞典订单完成以后,一直在厂里闲置的那套设备。而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能用如此低廉的价格,买到几乎全新而且先进的全套设备。不能不说,这次清朝派出的采购人员章世恩、祁祖彝等人非常专业,眼光独到而且清廉高效,是捡了个大漏儿的。
而瑞典的这个6.5*55毛瑟弹,后坐力小精确度高,而且比七九省工省料,还没有日式6.5*50容易过穿的毛病,是非常适合于中国的一种弹药。而后来清廷抛弃了已有的7.92口径,选用了与之相似的6.8毫米口径作为制式口径,也说明了当年6.5/6.8才是最适合中国的。
可惜的是,因为阴差阳错的种种巧合,四川的6.5*55没有成为清末的制式口径,清廷错过了这种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口径,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了。